一、描写秋天诗词
古人描写秋天的诗词常常以其独特的韵律、富有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而脍炙人口。秋天作为四季中最有诗意的时节,被文人雅士描绘得如诗如画。秋天的景色以其独特的色彩和变幻莫测的气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灵感。
诗仙杜甫笔下的秋天
唐代大诗人杜甫将秋天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小编认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里面写道: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通过对秋夜的描绘,展示了银烛秋光下的夜色冷淡。轻罗小扇似乎无法驱散外界的寒意。夜空中牵牛织女星若隐若现,给人以温暖和憧憬。
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望岳》:
岱宗夫怎样?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首诗中,杜甫借助山川的景色,将人与天然融合在一起。通过观望岳山,作者抒发了自己情感的寄托和对大天然的敬仰之情。
秋天的诗词中的意象
描绘秋天的诗词中常常出现一些独特的意象,如菊花、霜、月亮等等。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里面就用了这些意象:
菊花开后啼黄鹂,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首咏菊的诗以菊花为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天然界中的变化。水面平静,云彩低垂,早莺争夺温暖的树枝,新燕忙碌地啄食春泥,生机盎然。
除了意象的运用,秋天的诗词还常常表达出一种人情的思绪和哀愁。唐代诗人韩愈的《秋夕》就一个很好的例子: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家住层城临古渡,树销疏影入寒壁。?疏影自人忙远道,寒壁树销清江白。
这首诗展示了秋天夜晚的情景,韩愈用银烛秋光来形容起居环境,用轻罗小扇扑流萤来描述秋虫的活动。他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思念。
秋天的诗词与文化
秋天的诗词贯穿了中华文明的脉络。在古代诗词中,秋天常被用来表达对生活的痛苦和对故土的眷恋。宋代诗人苏轼的《赤壁怀古’里面有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展现了对家国沦陷的悲愤之情。
而在现代,秋天的诗词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现代诗人林徽因的《秋’里面用“拾起一个凉葫芦”,将秋天的凉意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相结合,形象鲜明。
直白点讲,秋天的诗词不仅仅是对天然景色的描绘,更展现了古人对生活、家国和人情的思索和感悟。我们在欣赏这些优美的诗词作品时,也能体会到古人对秋天的深情厚意。
二、描写春天诗词
春天是大天然最秀丽的季节其中一个,它给大众带来了绚丽多彩的景色和无尽的喜悦。让我们一起来描写春天,用诗词表达我们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春天的美景
春天的景色如诗如画,让人陶醉其中。春风拂过,万物复苏,大地由灰白色逐渐转换成绿油油的颜色。春日的阳光温暖而明媚,让大众心情愉悦,充满活力。
在春天的田野里,鲜花盛开,五彩斑斓的花朵竞相绽放。杏花、樱花、桃花、牡丹等花卉和春笋、嫩草等青翠植物,勾勒出了一幅秀丽的风景画。
春天的诗意
春天让大众产生了无尽的诗意。诗大众用诗词来描绘春天,表达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李白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秀丽的夜晚,令人回味无穷。
梅花香自苦寒来,雪融出处鹤铿然。这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他把梅花和雪的形象与深秋的凉意结合起来,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春天的希望
春天代表了希望和新的开始。在冬季的寒冷中,大众期盼着春天的到来,期待着新的生活和机会。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一切都充满了希望和可能。大众在新的一年里制定规划和目标,追求梦想。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大众播种种子,希望收获丰硕的果实。春天的希望是源源不断的,它鼓舞着大众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进步。
春天给大众带来的高兴
春天给大众带来了无尽的高兴。寒冷的冬季过去了,天气变暖了,大众摆脱了冬眠的情形,开始享受户外的活动和阳光的沐浴。
大众穿上轻薄的衣服,感受春季的温暖。他们走进公园和郊外,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春天的美景。春天是追逐风筝的季节,孩子们放飞彩色的风筝,笑声和欢呼声充斥着整个空气。
描写春天的诗词及赏析
下面是一些描写春天的诗词及其赏析: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山河壮丽的景色,表达了对壮丽事物的向往和对进取灵魂的讴歌。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通过春日的美景,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通过桃花潭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对友情的珍视。
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对春天怀有独特的情感。春天给大众带来了美景、希望和高兴,同时也激发了大众的创新力和激情。用诗词描写春天,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还能够传递美好的文化传统。
让我们一起欣赏春天的美景,用诗词抒发内心的感慨,感受春天给我们带来的无尽惊喜和高兴吧!
三、中元节鬼哭诗词?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四、中元节诗词解释?
中元节诗词是指在中国农历七月十五日,也被称为盂兰盆节或中元节,在这一天,大众会祭祀祖先和亡灵,以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思念。中元节诗词源远流长,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白居易的《南乡子·中元夜忆山东刘司空席上见赠》。在这首诗中,白居易借用田家庵祭阴篇中的“盂”、“缶”等生动的词语,描述了一位隐居于山林中的老人,在中元节时独自祭祀亡灵、烧香祈福的情景。这首诗歌以朴素天然的语言抒发了对生死轮回、生活的感慨和敬畏,因此深受后人喜爱并广泛传唱。
五、李清照中元节诗词?
关于李清照中元节的诗词,有一首《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几许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六、关于中元节的故事和诗词有哪些?
目录
〈第一部分〉中元节介绍(来源&习俗)、故事
〈第二部分〉中元节诗词整理(未分类)
〈第三部分〉分类整理10首中元节诗词
〈第四部分〉纳兰容若的故事
〈第一部分〉中元节介绍、故事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七?半,中元节,祭祖先,拜?神,祈求神灵保佑你;????,?怪都远离你;?难?难,苦难都与你?关;?事?事,事事都顺利,???孩,全家都平安。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半、七??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中元节由来已久,诗大众的在这一天,或寄托哀思、或直抒思念。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小编认为‘易经’里面,“七”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设在七月十五日。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族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小编认为‘易经’里面,“七”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七”也带着神秘的色彩,如天上有“七星”(七星高照)、人的情感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乐有“七音”、诗歌有“七律”、人体有“七窍”等等。“七”也是人的生活周期,七岁始受教育,十四岁进入青春期,二十一岁身体完全成熟……。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刻上阶段性,在计算时刻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复生之局。“七月是个吉祥月、孝亲月,而十四日(二七)是“七”数的周期数。古人选择在七月十四(七月半)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
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大众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特别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大众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接着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内涵融合
七月半祭祖习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间的祭祖节,而非“鬼节”,七月半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一般不会将祭祀祖先的节日称为“鬼节”(“鬼节”是后来的说法,料想是从道教中元普渡开鬼门关的想法演变而来)。七月半祭祖节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大约北魏时期)道教的说法。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天然是诸路鬼众了。将中元与上元、下元合称“三元”。据说中元之日,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物品吃,因此又称鬼节,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点荷灯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道士建醮祈祷,内容是为亡魂的灵魂超度。
农历七月报恩月,在佛教里则有禅七、净七,乃至以七七四十九表示无限的意思——“七”一个变化无穷、蕴涵无尽的数字。依照佛教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是僧徒功德圆满的日子,佛弟子在当天,举行“盂兰盆法会”。据《大藏经》的记载,盂兰盆是梵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这种仪式最早是从目连救母的法会开始流行。[10]道教中元节源出《大献经》,佛教盂兰盆会源出《佛说盂兰盆经》。唐代僧人曾揭发道士刘无待仿拟佛教盂兰盆会伪造《大献经》。近现代学者普遍都同意这个说法。
古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祭祀,这节日源于民间世俗、道教、佛教三种文化,其祭祀文化流传已久,影响地域广泛。“七”,在我国的数字当中,一个奇数:七巧、七星、七彩、七律;《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然而,长久以来,我国的一些地方认为七月是鬼月,是不吉祥的月份,料想是从道教中元普渡开鬼门关的想法演变而来。由于以讹传讹,于是有一些地方把七月认为一个“诸事不宜”的月份,例如七月不可出门、不可开刀、不可结婚、不可购屋、不可搬家等等。其实,七月是个吉祥的月份。
《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小编认为‘易经’里面,“七”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节期定在七月十五日。在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在民间世俗里,“七月半”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不忘根本。在佛教里,七月又称“欢喜月”、“佛欢喜日”、“吉祥月”,“报恩月”。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后期的“七月半”习俗,可以说是世俗、道教与佛教的融合。
三俗合一
一般认为,中元节也即为“盂兰盆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正确来讲,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自道教兴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这个节日是三俗合一的节日。[12][13][3]道教的斋月斋日是古灵宝经最早受佛教斋月斋日的影响创新的。在中国,月十五日除了传说西汉时创立的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外,并不一个重要日子。每个月十五日都重要,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才有的现象。
“中元节”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征用。佛教中的七月,原为一个佛的欢喜月,而非“鬼节”。但为何七月的盂兰盆节成为“鬼节”呢?盂兰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译,原意为“救倒悬”,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佛经《盂兰盆经》在西晋时期翻译传入中国,经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当时仍然存有的孝道觉悟暗合,后被推崇“三教同源说”的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提倡,将其定为一个民俗节日,当时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只是到了宋代才发生了变化,进步为荐亡度鬼。不知是巧合,还是道教附会佛教的盂兰盆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都设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以至于后世以为,这两个一个节日的两个名称。同时也由于其意义和习俗早已难以分清,两个节日的习俗开始混用。[12][13][3]从仪式和日期两个方面仔细考察,会发现道教中元节一方面的确仿效佛教盂兰盆会,另一方面与道教本身的信念或教制也不无关系。道教中元节其实是糅合佛、道二教影响而创新的宗教节日,它是中古时代佛道融合的典型例证。[14]道教中元节的玄都大献仪式就是《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七“功德品”所列举的第八种功德——供养仪式。《大献经》借鉴了《佛说盂兰盆经》供养僧人可以度亡的行为和觉悟,将佛教盂兰盆供养仪式改编为道教玄都大献。
中元节将至,说一说历史上曾经繁荣热烈的狂欢节日
文学记述
北齐时的文学作品《颜氏家训》,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宋时的《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清时的《帝京岁时纪胜》等等书籍中都提到了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据《修行记》:“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历史进步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七月半祭祖习俗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秋尝祭祖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俗道僧三流合一。农历孟秋七月,作物成熟,我国一些地方自古就有在此时举行祭祖仪式的传统。古人春夏秋冬四时均要奉祭先祖,七月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36]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旧时,中元节不仅具有信念维度上的重要意义,在世俗层面,也一个群众参与度很高、具有鲜明娱乐功能的节日。
中元节
在20世纪20-40年代,七月半是个隆重热闹节日。大众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七月十四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20世纪50年代,七月半祭祖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七月半祭祖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天然销声匿迹。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终一次七月半祭祖,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七月半祭祖节也没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七月半祭祖节却被冷落了。
到了当代,虽又重提传统文化的复兴,但“七月半”祭祖追远的文化意蕴很大程度上与清明节共有。加上由后期演变成的“中元节”所赋予与鬼魅“迷信”的密切关联,因此在现有的节日体系中并没有得到突出。如今原始内涵的“七月半”祭祀活动,多是民众自发地、零星地在家庭内举行,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民族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习俗
河北: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中元节“庙普”
山西: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接着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上海七宝古镇举行中元节“兰盆盛会”
四川: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刻。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大众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第二部分〉中元节诗词整理(未分类)
中元前一夕枕上偶成
清代:纳兰性德
酒醒池塘耿不眠,帐纹漠漠隔轻烟。
溪风到竹初疑雨,秋月如弓渐满弦。
残梦远经吹角戍,明河长亘衣天。
哀蛩饯晓浑多事,也似严更古驿边。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其中一个。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中元?午》
宋代杨万?
?余??尚如炊,亭午青阴不肯移。
蜂出?花绝粮道,蚁?有?遏归师。
今朝道是中元节,天?过于初伏时。
?圃追凉还得热,焚?清坐读唐诗。
《中元夜百花洲作》
宋代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
百花洲?夜忘归,绿梧?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疏。
西楼下看?间世,莹然都在清?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凉?岂天意。
?笛吹销万?云,主??歌客?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何。
《中元观法事步虚虚》
唐代殷尧藩
兀都开秘录,??礼先?。
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清。
星?朝帝处,惊鹤步虚声。
?洞花长发,珠宫?最明。
扫坛天地肃,投简?神惊。
傥赐?圭药,还留不死名。
《中元作》
唐代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权须得?条脱,温峤终虚?镜台。 曾省惊眠闻?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怎样鸩鸟媒。
《中元夜》
唐代李郢
江南?寺中元夜,?粟栏边见?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多。 ?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杂绮罗。 湘?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怎样。
《?调歌头·天地有中?》
宋代刘?翁
天地有中?,第?是中元。
新秋七七,?出河汉??间。
正是使君初度,如见中州河岳,
绿鬓?朱颜。
茎露?杯酒,清彻瑞?寰。
?暑退,潢潦净,彩云斑。
三壬三甲厚重,屹不动如?。
从此五风??,?可三年??,
?寝镇狮蛮。
起舞愿公寿,未可愿公还。
《长安杂兴效?枝体》
万树凉?霜?清,中元?上九衢明。
??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城。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酒海庆中元。
《中元?观法事》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中。
云迎碧落都,章奏?皇宫。
坛滴槐花露,?飘柏?风。
??凌缥缈,瑶毂辗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
青囊怎样授,从此访鸿家。
《中元?中呈?晋》
徂署尚繁郁,??空西流。
兹?喜佳节,凉?忽惊秋。
晼晚兰径滋,萧萷庭树幽。
炎??以去,恢台逝不留。
?笔随事屏,尘嚣与?休。
端居讽道?,焚?味真诹。
?亦玩?史,及此同优游。
《?赠张尊师》
令孤楚
偶来?世值中元,
不献元都未?闲。
寂寂焚?在仙观,
知师遥礼?京?。
《中元?观法事》
卢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中。
云迎碧落都,章奏?皇宫。
坛滴槐花露,?飘柏?风。
??凌缥缈,瑶毂辗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
青囊怎样授,从此访鸿家。
〈第三部分〉分类整理10首中元节诗词
1、最淡然的中元节诗: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怎样。
这个中元节,李郢在江南水寺中度过。
月亮出来了,他倚栏杆赏看,寺里人山人海,香飘满殿,那天上的魂灵,不知是否归去。
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在佛教中,称盂兰盆节。
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辈爱心之恩。
2、最悠然自得的中元诗诗:莫道玄风只渔钓,也随世俗夜无眠。《醉和顔美中元夕绝句》
宋·赵釴夫
年年人月喜团圆,好在诗边又酒边。
莫道玄风只渔钓,也随世俗夜无眠。
这个中元节,诗人很开心。
他说:每一年,到十五月亮圆时,世人都喜欢团圆。好在,这一天,我有酒又有诗。别看我只是在钓鱼,也学那世人今天无眠吧。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活的辜负。因此,中元节,也要开心哟!
3、最梦幻的中元诗: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中元作》
唐·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怎样鸩鸟媒。
中元节这一天,李商隐却写了一个爱情故事。
浪漫的七夕刚过,李义山辗转得见少年时的梦中情人,其人虽在,却已经犹如人仙殊途,物是人非。瀛州那么远,青雀怎样为我做媒呢?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论是在哪一天,爱情,都是人类的向往。
4、最感慨时光的中元诗:又是一年将过眼,怎样两鬓不成丝。《新凉感兴》
宋·杨万里
初退生衣进熟衣,新凉只与睡相宜。
草争人迹微疏处,荷怯秋风欲动时。
又是一年将过眼,怎样两鬓不成丝。
中元节後新来懒,草册才抄第二诗。
每到一个节日,就感慨时光流逝,杨万里就是如此。
刚换下夏衣,换上了厚衣服,新凉的天气,是最好睡觉的时候。一年又过去了一半,两鬓成丝。中元节之后,我是越来越懒了,这册子上的诗,才抄到第二首。
王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杨万里却说:每逢佳节叹时光。光阴总是在你不经意时,悄悄从身边溜走。
5、最相思的中元诗: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中元日赠张尊师》
唐·令孤楚
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
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
中元节一个道教节日,这一天,诗人写了一首诗送给自己的道人朋友——张尊师。
他知道,朋友在道观中焚香,遥遥礼拜道教仙山——玉京山。
每年的中元节,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道士建醮祈祷,内容是为亡魂的灵魂超度。
6、最孤独的中元诗:孤枕易为蛩破梦,短檐难得燕传书。《中元夜寄道侣》
唐·陆龟蒙
橘斋风露已清余,东郭先生病未除。
孤枕易为蛩破梦,短檐难得燕传书。
广云披日君应近,倒影栽花我尚疏。
唯羡羽人襟似水,平持旄节步空虚。
这一年的中元节,陆龟蒙很郁闷。
他缠绵病榻,无法出游,一个人在家,也没人寄个书信来。他说:真羡慕那道观中的僧侣,甩着轻盈的袖子,做着法事。
在中元夜,羡慕僧侣的,恐怕,只有陆龟蒙一个吧!
7、最专注的中元诗: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中元》
元代: 仇远
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
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
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
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中元节那么热闹,可仇远却充耳不闻。
这个初秋的夜晚,暑气未消,中元节时,华灯初上,和尚正在诵读着冥文,可有一些人,对些却充耳不闻,就是那些专注读书的儒生。
8、最感恩的中元诗:况值盂兰节,谁无寸草心。《中元节过长寿庵感怀》
明·李之世
捣衣惊此月,乡梦起秋砧。
况值盂兰节,谁无寸草心。
金钱资佛曾,香钵趁禅林。
复想家堂荐,遥遥泪满襟。
思念永远是中元节的主题。
恰逢中元节,诗人路过长寿阉,不由自在地就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是啊,中元节本是感恩父母的节日,想到家中的父母,泪水就打湿了衣襟。
越长大越明白,人这一辈子,最应该感恩的人,唯有父母。
中元节是思念的节日,思念往生的亲人和朋友。中元节也是感恩的节日,感恩父母和兄长。
在这个中元节里,就让我们以诗词为酒,愿天上人间俱安乐。
〈第四部分〉纳兰容的故事
又是一年中元节。
这一天,是中国传统的鬼节,也是民间祭祖的日子。
相传每到这一日,黄泉之门大开,已故的亲人便可回家,再食一回人间烟火。
小的时候,我很怕鬼,尤其是走夜路的时候,从不敢回头去望。
长大后,当我也经历过几番生离死别,看着自己曾熟悉的人,一个一个长埋泥土之下,人事再浑然不知的时候。
忽然觉得,鬼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今朝为鬼,却不知从前,他们也曾是鲜活生动的人。
那或长或短的一生,那或甜蜜或悲戚的一生,爱过人,也被人爱。
尚有梦,却不曾完,有愿,还不曾还,有委屈尚未道尽,有怆痛尚未明说……
我们所畏惧害怕的鬼,都是别人朝思暮想,梦也梦不到,见也见不到的人。
公元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20岁的纳兰容若,娶了18岁的卢氏(据传,卢氏真名为卢雨蝉)。
这一对令人艳羡的佳人,从相识相知,走到相爱相许,却只有短短3载的辰光。
她因难产,早早地便离去了。
留下纳兰容若一人,肝肠寸断,写下无数令人泪如雨下的词篇。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自你走后,我的眼泪总是情不自禁地落下,滚烫了手背,泪却无声。
只能痛悔从前,为何没有更加珍视你的一往情深。
想要凭藉丹青来和你重聚,然而那朦胧的泪眼、寸断的肝肠,让我无从落笔,画也画不成。
离别时的话语还分明在耳,午夜惊醒,打碎了那与你相聚的美梦。
更鼓声声,夜雨凄凄,屋檐下的风铃响个不停,那深浓的思念已令我泣不成声。
康熙二十四年暮春,纳兰一病不起,死时年仅31岁。
太浓重的悲伤, 太猛烈的心碎,早早地便压垮了他。
倘卢氏在黄泉下有知,必也会无比心疼的吧。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我相信,她会更愿意看见纳兰好好地、灿烂地、连带着自己的那一份希冀,活下去,而不是永远沉溺在悲伤中。
若真有这样一封信,一封由卢氏写给纳兰的信,一封写于冥漠黄泉的信,但愿你会驻足听一听 。
容若,我是你的妻雨蝉。
不知你能否收到这一封,写于冥漠黄泉的书信。
倘你能看到的时候,我早已是鬼非人。
望你莫要怕 。
生也好,死也罢,我总归不会伤害你的。
你还记得吗?我曾经问你:最悲伤的字是哪一个?
你很不解。
我说:是“若”。凡“若”字出现的时候,往往是对某人某事无力回天。
后来你写下了“人生若只如初见”。
那时,我就在想,是呀,人生若能永远停留在初初遇见的一刻,该多好。
让光阴永是皎洁,让青春永远不老,让过去未来都消失不见。
你永远是那个才情淋漓、意气飞扬的翩翩少年郎。
我只消静静陪在你的身侧,长夜沉沉,一室温馨。
我们一起写字作画 ,一起吟诗弹琴,一起看花儿鸟儿,听雨声淅沥。
你在国子监苦读,早出晚归之时,我便为你留一盏孤灯。
我少女心性盎然时,你便陪我到花园里,用花灯小盏捕捉萤火虫。
没有离别,没有死亡。
可是,世间原没有“永恒”二字。
一日过去,便是崭新的一日;一年过去,镜中人便又老了一岁。
阳春过去,总要迎来盛夏;秋光再好,冬日也会逶迤而至。
生老病死是天地法则,聚散离合是无常世态。
即便很不舍,可我已足够幸运。
这短短的21载岁月,有父母生我养我、疼我护我;有你,容若,爱我宠我,大度我,明白我。
真的已经足够了。
你可知道,离去之时,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
我晓得你是一往情深之人,你能时时念着我,想着我,我很欢喜。
可,容若,因着我爱你,我希望你高兴。
我不愿看着你一日日意兴消沉,我不愿看着你一天天形容憔悴,我不愿你用无穷无尽的眼泪,来浇灌那一首首奠我的词章。
若然可以,我想把最好的祝福都给你:
容若,我愿你快快活活地去继续自己的路程。
人生的路,还那么长,那么远。
我来不及看的风景,大漠黄沙,烟雨江南,望你代我去看一看;我来不及过的人生,望你一并去精妙地活一活。
路途上,倘你看到一片湛蓝的天空,倘你遇见一朵悠然的白云,倘你碰见一场轻柔的秋雨,倘你发现暗夜里一只悄悄停在你肩头的萤火虫,倘……
那便是我。万物之中存在的我。
你并不孤单。
大胆地去走你的前路吧!我也会继续自己新的旅程,下一世,下下一世,倘有缘,我们再见。
勿念!
妻:雨蝉
卢氏写给纳兰的这封信,其实也是我想要写给每一位读者的一封信。
曾听过这样一段话:
“我总觉得人往生之后,会在万物中存在。
我失去母亲之后,反而觉得母亲存在于周遭的一切事物中,会在街头擦肩而过,会在陌生人中忽然发现她的身影。
这样想着,就慢慢超越了悲痛。”
这样想着,生与死的距离,好似不再那么遥远。
我们的爱人、亲人、友人,他们看似离开了,却又好似以另一种方式陪伴在我们身边。
曾经远处的灯火,成了遥远的星河。
可是只要我们还记着他们,我们抬头去望,那片星河就一直在,一直在。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把握当下,灿烂地去活着,就是对已故亲人最好的告慰。
我也望你前路坦荡光明,怀揣着那一份份亲人的记忆,大步往前去吧。
不要害怕,不必孤单。
黄泉冥漠处,倘若他们果然有知,必也会宽怀一笑的吧。
七、描写春花的诗词
描写春花的诗词
春花绽放的季节总是令人心旷神怡,每一朵花朵都有其独特的秀丽。描写春花的诗词,既能抒发对大天然的赞美之情,也能唤起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内容是一些描写春花的经典诗词:
1.《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几许。
这首诗词以描写春天的清晨为起点,意境优美,富有想象力。孟浩然用简洁的文字形容春天的美景,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2.《江南春》— 杨万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几许楼台烟雨中。
杨万里在这首诗中以江南的美景为背景,描绘了春花盛开的景象。鲜艳的花朵和迷人的景色将大众带入了一个风景如画的江南春天。
3.《赏春诗》— 曹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曹操将春天与天然景观相结合,用高远的意境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向往。这首诗词以简洁的文字描绘出浩渺壮阔的春景。
描写春花的诗句
除了整首的诗词,一些独立的诗句也能很好地描写春花的秀丽。下面内容是一些描写春花的诗句:
-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 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些诗句通过凝练而生动的语言,刻画了春花温婉、娇艳的形象。读来让人心生赏花之欲,仿佛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描写春花的古文
古代文人对春花的描写常常流露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天然的赞美。下面内容是一些描写春花的古文摘录:
1.《春草闲看——东坡先生》
万物才离缆,一骚□(迢)递。三春拟染绿,十里几归集。赛贤不尚谦,韩柳有霜髭。贵寺沉昏后,□(已)入晚霞里。寄来花已发,添得酒还灭。
2.《春晓》——马致远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3.《梅花三弄——张可久》
秪爱菱歌越市频,似永得身闲事事亲。不辞穷树登山赋,肯穷黄口独行人!醉舞《东床》亦不惜,檀嵌偷来珠尽贫。欲知世态从何定?试祕爨烧文未焚。
这些古文描写了春花的秀丽和大众对春天的向往,充满了诗意和情趣,令人沉醉其中。
小编归纳一下
春天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也是大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时刻。描写春花的诗词、诗句和古文,将春天的美景和大众的情感相融合,唤起了大众对天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无论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还是鲜为人知的古文摘录,每一个描写春花的文字都带给我们阅读的愉悦和心灵的抚慰。在春花绽放的季节,让我们走近大天然,沉醉于春天的美景和诗意之中。
希望以上的内容能够给无论兄弟们带来启发和欢愉,感谢阅读!
八、描写悲伤的诗词
悲伤作为大众情感的一部分,常常成为诗人笔下最深沉的主题。描写悲伤的诗词饱含着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忧伤,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共鸣其中。这篇文章小编将介绍几首描写悲伤的诗词,欢迎质量。
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壮丽的景色,然而其中流露出的悲情却是难以掩盖的。作者在描写壮丽的天然风光时,仿佛在寄托自己心灵最深处的痛苦与忧愁。
2. 《江南》 – 张若虚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这首词以水乡江南为背景,描绘了一幅优美而富有生动感的画面。然而鱼戏莲叶之间的场景之美,却也正是作者心境之悲。它象征了生活的无常和人世间的离合悲欢。
3.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展现了少年哀伤的情怀。月光下的思乡之情,使人联想起诗人漂泊异乡时的孤独与哀伤。
4. 《鹿柴》 – 王之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以天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一种孤独的气氛。空山回音,虽闻人语,但却没有人的身影,更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寂寞与悲伤。
5. 《黄河远上白云间》 – 王之涣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二月山城未见花。
诗人以黄河为背景,将天然景观与人情事故相结合。诗词中的孤城和未见花,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孤独。
描写悲伤的诗词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想法,触动着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们以简单明了的语言揭示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引发读者深思。
九、描写天坛的诗词
描写天坛的诗词
在中国的古都北京,有一个古老而神圣的场所,那就是著名的天坛。作为明清时期皇帝祭天祈祷的场所,天坛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意义,还是一处充满秀丽与诗意的地方。许多著名的诗人在天坛留下了描绘这个神圣场所的诗词,融入了他们对天坛以及天然景观的深深感受。
古人所描绘的天坛往往以其庄严肃穆和宏伟壮丽为主题。他们用优美的文字将天坛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这片土地的魅力和辉煌。下面内容是一些描写天坛的诗词,让我们一起领略其中的美好吧:
诗词一:《登天坛》
高望神京见人间,瑶琴一曲奏天声。 青云路上行仙步,碧落映入海南情。 祥云绕绕环天座,玉阶铿锵接福星。 日出东方光万里,皇恩国泽万年荣。
这首诗词以登上天坛的经历为主题,描绘了一幅壮观的景象。作者用华丽的辞藻,表达了对天坛的赞美和景色的恢弘。描述了当时神坛上的祥云环绕、日出的绚丽,使人感受到皇恩国泽、以及天坛给人带来的庄严和神圣。
诗词二:《早春登天坛》
茫茫苍翠浓,天云披红融。 曙色朱楼变,春寒过梦钟。 玉殿千门起,金元一线重。 看吧!日初上,乱世竟如空。
这首诗词描绘了早春天坛的景色。作者用简练的文字勾勒出天云披红的美景,以及轻微的春寒。通过描写天坛的层层宫殿在旭日初升时渐渐显现的景象,表达了乱世的空虚感。整首诗词充满着深思和哲理。
诗词三:《立春天坛》
春祈九天上,风礼玉座庐。 布帛飞霞绕,祝文融露云。 祈年皇维动,孕妇俗转熏。 立春人道庆,天下快乐闻。
这首诗词是对天坛立春祭祀仪式的描写。作者以崇高的情感赞美了这一神圣的仪式,描述了祭祀的盛况和丰富的礼品。整首诗词透露出对丰收和快乐的美好祈愿。
诗词四:《夜宴天坛》
月影汇金殿,微风拂玉楼。 美酒芳香散,歌声上苍浮。 天地合一乐,往昔情话留。 永远伴吴牛,皇恩降海头。
这首诗词描绘了夜晚在天坛举行的盛大宴会。作者用细腻的文字描绘了夜晚的秀丽景色,以及夜宴的欢乐气氛。通过描写人与天然的合一和往昔的回忆,展示了天坛的魅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
诗词五:《望天坛》
天坛巍峨耸,地阶广漫开。 祈福舞瑞雪,神州日月辉。 祷告千秋业,瑶琴奏新章。 古老与现代,永远交相辉。
这首诗词以赞美天坛的壮丽和意义为主题。作者通过描绘天坛壮观的建筑和神圣的仪式,表达了对天坛的敬仰和崇拜。同时,着重强调天坛作为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象征,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划重点:
天坛作为中国古代皇帝祭天的重要场所,不仅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一处秀丽而神圣的景点。众多诗人在天坛的启发下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用他们的笔触描绘出了天坛的壮丽景色和神奇气氛。这些诗词不仅展示了天坛建筑的庄严和肃穆,更融入了诗人对天坛的深情表达和对天然景观的敏感感受。读者通过阅读这些诗词,仿佛可以亲身感受到天坛的神圣和辉煌。天坛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一处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索的地方。
十、描写葱兰诗词
古人常常从天然景物中汲取灵感,创作出许多优美动人的葱兰诗词。葱兰不仅是一种秀丽的植物,更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其中一个。描写葱兰的诗词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与审美,也深深烙印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了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感受天然之美
葱兰生长在山间溪边,独特的花姿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诗大众以娴熟的笔触描绘出葱兰的秀丽与脱俗,表达了对天然之美的赞美和敬仰。
清代文人袁枚曾以“野径云俱黑,江村月最明”开头,以形容邻景与月色之姿。诗人虽未明言,然而读者天然明了邻景便是葱兰之花,而月色则是对其秀丽的称赞。
另一位文人唐寅曾有过“芳草连天野色多”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葱兰的芬芳盎然与天然景色的丰富多彩,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抒发情感之美
葱兰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引发了文大众丰富的情感表达。他们用诗歌将内心的感受与情感倾诉于世,展现了诗人深沉且丰富的内心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