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起源:从时令节气到屈原传说
每当农历五月初五到来,家家户户飘起粽香,赛龙舟的鼓点响彻江河,我们总会想起那位投江明志的诗人——屈原。端午节的来历作文中,最动人的篇章莫过于这位爱国诗人与端午习俗的千年羁绊。但你知道吗?端午节最初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
早在屈原之前,五月五日就被视为”恶月恶日”。古人认为此时阴气萌动,疫病易发,便用菖蒲、艾草驱邪,以五色丝线祈福。直到汉代以后,屈原的悲壮故事才逐渐与端午节深度融合。这位楚国大夫为何能成为端午节的灵魂人物?让我们走进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屈原其人:芈姓贵族的跌宕人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写下这千古名句的屈原,其实本姓芈(mǐ),与楚国王室同宗。这位出身高贵的才子,年纪轻轻便受楚怀王重用,主张联齐抗秦、改革弊政。可惜好景不长,佞臣的谗言让楚王疏远了他,最终导致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
在被流放的漫长岁月里,屈原写下《离骚》《九章》等传世之作。当他听闻国都沦陷的消息,毅然怀抱巨石投入汨罗江,用生活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百姓划船寻找他的遗体,投粽喂鱼以防鱼虾噬咬其身的传说,正是端午赛龙舟、吃粽子习俗的雏形。
习俗演变:从驱邪避疫到灵魂传承
端午节怎样从单纯的时令节日变成文化盛事?这要归功于屈原灵魂的强大感染力。魏晋时期,文人以”熟读《离骚》”为风雅;唐代龙舟竞渡成为全民狂欢;到了明清,佩香囊、系五彩绳等习俗遍地开花。闻一多先生说得妙:”端午以求生始,以争取生得光荣的死终。”
如今我们包粽子时,是否想到那用竹筒装米的古老祭奠?看龙舟竞渡时,可会遥想当年百姓争相救屈的场面?这些延续千年的习俗,早已超越单纯的纪念意义,成为中华民族灵魂的生动注脚。2009年,中国端午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日走向全球舞台。
永恒启示:端午文化的当代价格
写完这篇端午节的来历作文,不禁思索:为什么屈原的故事能穿越两千年时光依然打动我们?或许正由于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那种”哀民生之多艰”的胸怀,与当今时代依然共鸣。每逢端午,我们不仅品尝美食、享受假期,更在缅怀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下次当你拆开粽叶时,别忘了对孩子们讲讲屈原的故事;观看龙舟赛时,不妨吟诵几句《离骚》。让这个古老节日承载的文化基因,在我们的传承中永远鲜活。毕竟,端午节的真正魅力,不仅在于它从何而来,更在于它指引我们走向何方。